旅游外宣品汉英翻译语用功能对等及翻译策略

 新闻资讯     |      2020-01-18 15:40
“对等”即英语中的equivalence,最初是由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入翻译研究的。根据卡特福特的研究,他把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即目的语中的对等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即源语中的文本材料”。卡特福特认为翻译研究的关键在于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翻译材料。卡特福特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的翻译观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语言学研究有密切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语言学对等翻译观点论。德国学者诺德曾经明确指出,以对等理论为基础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源语文本,因此有关源语文本的一切特征必须在目的语文本中得以保留。从狭义的角度看,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符号的转换但是从广义的角度看,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积极的交流活动。因此,在翻译中除了要考虑语言符号,还要顾及文化因素、特定场景因素、语用因素等一系列因素。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倡导翻译中的对等效应,他认为在呼唤型文本的交际翻译中,翻译的对等效应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须的,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就是凭借翻译的对等效应这个标准,译文的有效性和价值才得到评判。同时纽马克还认为旅游外宣品的翻译是以呼唤功能为主,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为辅的文本,其文本核心在于译语受众,故翻译时应将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放在首位,一味地追求译文语言符号的对等和信息的等量传输反而会事倍功半。美国翻译家奈达曾提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对等,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后来进一步发展,在1986 年演变为现在的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注重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则注重对等效应的传递。奈达不仅注重信息内容本身,而且也极其注重对等效应的传递,即翻译中的社会文化因素。赫斯极力主张语用对等,她甚至认为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应该在一种功能或几种功能方面相匹配同时,她还认为应该先确定源文情景特征,再对其进行文本功能分类。如果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在情景特征方面差异甚大,那么它们很难在文本功能方面取得一致。